Monday, August 22, 2005

羅馬書第十一章

羅馬書第十一章

一、「激動…發憤」(11,14,十19)「惹動…妒忌」(恢復本)

「反倒因他們的過失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,要激動他們發憤。…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,好救他們一些人。」「我再說,以色列人不知道嗎﹖先有摩西說: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,惹動你們的憤恨;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。」(和合本)

「因他們的過犯、拯救便臨到了外國人,好激動他們的羨妒。…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的羨妒,來救他們一些人。」「但是我說,以色列難道不明白麼?先有摩西說∶『我要激動你們羨妒那不是國民的,我要惹動你們氣忿那蒙昧的國民。』」(呂振中)

「反倒因他們的過失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,好惹動他們妒忌。…或者可以惹動我骨肉之親妒忌,好救他們一些人。」「但我說,以色列人不知道麼?先有摩西說,“我要用那不是國民的,惹動你們妒忌;我要用那無知的民,觸動你們發怒。”」(恢復本)

「由於他們的過犯,拯救便臨到了外邦人,使猶太人嫉妒發憤起來。…或者我也可以激發同胞的嫉妒發憤的心,藉此拯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。」「我要再問: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?首先,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:我要以「不算為民」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,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。」(現中)


「激動…發憤」(「惹動…妒忌」)原文是παραζηλόω(parazēlóō),由παρά(pará)「在…旁邊」(至於字首作加強語氣之用)和ζηλόω(zēlóō)「嫉妒」,或因嫉妒所生之「熱心」(羅十2,林後七7,九2,十一2)、「焦急」(約二17)、「迫切」二字複合而成,意思是惹起妒忌、惹動憤恨或激起發憤。

保羅說以色列人雖然「向神有熱心,但不是按著真知識;因為不知道神的義,想要立自己的義,就不服神的義了。」(羅十2,3)他們因為拒絕福音,拒絕神的救法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。「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,反得了義,就是因信而得的義,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,反得不著律法的義。」(九30,31)神藉摩西對他們說:「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,惹動你們的憤恨;我要用那無知的民,觸動你們的怒氣。」(十19)又藉以賽亞對他們說:「沒有尋找我的,我叫他們遇見;沒有訪問我的,我向他們顯現。」(20)至於以色列人,祂說:「我整天伸手,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。」(21)保羅說:「…因他們的過失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,要激動他們發憤。…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,好救他們一些人。」(十一11,14)

外邦人的得救、蒙恩、蒙福,的確成為以色列人的刺激,藉此應該可以激動他們發憤,催促他們省思,逼他們回到神前求問,或者他們可以省悟過來,從神手中接過救恩來。神的心是如此盼望,就是先知、使徒也是如此盼望。但是,令人失望的是,直到救恩成功後二千年的今天,以色列人仍是向神強項。他們只有少數人是信神、信聖經的,但即使是這些,也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,是彌賽亞。為此,他們整個民族付上極大的代價。雖然如此,神仍耐心等待他們的回轉。神向著他們似乎是嚴厲的;向著外邦人似乎是滿了恩慈的(22)。神好像一點「不愛惜原來的枝子」(21),「他們因為不信,所以被折下來」(20),而我們卻是「逆著性,得接在好橄欖上」(24),「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」(17)。即便如此,神仍給他們存留恩典。「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,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」(九27),這是事實。「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,我們早已像所多瑪、蛾摩拉的樣子了。」(29)這是神的憐憫。「剩下的餘數」是他們強項的結果;「存留餘種」則是神的憐憫。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」(十一26),這是神的信實,但這事的應驗還待將來!那時之前,聖經至少告訴我們,「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,對萬民作見證」(太二十四14);聖殿要重建(15);外邦人得救的數目要添滿(羅十一25);「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,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」(路二十一24)。

二、「祂的判斷,何其難測,祂的蹤跡,何其難尋!」(33)

「深哉,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!他的判斷何其難測!他的蹤跡何其難 尋!」(和合本)

「極深哪!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!他的判斷、多麼不能探索阿!他的道路、多麼追蹤不盡阿!」(呂振中)

「深哉,神的豐富、智慧和知識!祂的判斷何其難測,祂的道路何其難尋!」(恢復本)

「上帝的恩典多麼豐富!他的智慧和知識多麼深奧!誰能解釋他的決斷?誰能探測他的道路?」(現中)


「何其難測」原文是ἀνεξεραύνητος(anekseraúnētos),由ἀ(á)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ἐκ(éκ)「出於」,並ἐραυνάω(eraυnáō)「尋找」、「搜尋」、「查考」、「考察」三字複合而成,所以意思是無從尋找、無法測知。「何其難尋」原文是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ς(aneksichníastos),由ἀ(á)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ἐκ(éκ)「出於」,並ἰχνιάζω(ichniázō,其名詞為ἴχνος(íchnos))「足跡」、「腳蹤」三字複合而成,所以意思是無法追溯、不知其足跡、不知其腳蹤。

保羅說:「深哉,神的豐富、智慧和知識!祂的判斷,何其難測,祂的蹤跡,何其難尋!」(33,另譯)神在完成祂救恩工作的過程時,祂有夠用的能力和智慧,來應付一切不可能的事。歷史給我們看見,雖然幾經峰迴路轉,關鍵性的時刻祂都能化險為夷。洪水要滅全地所有的活物時,挪亞作為義人在神眼前蒙恩,不僅他和他一家人得救,所有物種的生命也得以保全(創六~八);人類集體在巴別塔敵擋背叛神時,亞伯拉罕答應神的呼召,往神應許之地邁進(十一,十二);亞伯拉罕和撒拉在不可能的情形下,憑信生了以撒(十七,十八,二十一);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四代、四百年,又是碰上剛硬到底的法老王,但神還是藉著摩西把他們領出來(十五13~16,出一~十二);猶大國時亞哈謝王的母后亞她利雅起來勦滅王室時,大衛家的統緒幾乎完全斷絕,那時,約蘭王的女兒,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,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,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裏,躲避亞她利雅,免去了殺身之禍,也使得大衛家的統緒得以接續不斷(王下十一),使大衛的後裔基督得以降生;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後,神照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,使他們少部分遺民得以歸回,基督方得以降生於伯利恆(請參拉,尼二書);當以色列全體被擄,波斯帝國掌權期間,仇敵藉亞甲人哈曼要勦滅全體以色列時,神在暗中預備了末底改和女子以斯帖施行奇妙的救法(斯)…。這些只是聖經所記史實中的犖犖大端,其他的我們無法一一述說。我們要說神在一切歷史的過程,在一切的人事物中掌權,使祂的公義得以伸張,使祂的慈愛得以顯明,使祂的恩典得以臨到。

羅馬書十一章這裡給我們看見,在接受救恩的事上以色列人拒絕了,救恩因此就臨到外邦人身上,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神故意要以色列人失敗,好讓救恩能臨到外邦人身上。但保羅說:「…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?斷乎不是!反倒因他們的過失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,要激動他們發憤。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,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,何況他們的豐滿呢?」神並未預定以色列人失腳、跌倒;祂乃是要祂的救恩從以色列臨到萬邦,因為「神願意萬人得救」(提前二4)。以色列人當時若是歡喜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,國度時代就要來臨,萬邦必要因她蒙福。雖然神在祂的先見裡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而失去救恩,但這並不影響祂旨意的完成。神沒有棄絕以色列人,雖然就著福音說,他們成了神和我們的仇敵;但就著揀選說,因著列祖的緣故他們仍是蒙愛的(28),「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,是沒有後悔的。」(29)就是神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,棄絕神的兒子,福音仍是先傳給他們,「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」(約四22),「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,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利尼人。」(羅一16)所以,就著整體以色列人來說,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救恩,棄絕了神的兒子,但仍有少數的人得救:十二使徒、一百二十人(徒一15)、五百多位弟兄(林前十五6)、主耶穌肉身的兄弟、巴拿巴、保羅、亞波羅、西拉…。而且,今天我們手中的新約聖經也幾乎是由這班猶太信徒寫成的。正像神回應以利亞的話說:「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,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。」(羅十一4)所以,「照著揀選的恩典,還有所留的餘數。」(5)雖然大多是「頑梗不化的」(7)、心是昏迷的(8)、眼睛是昏矇的(10),但「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,仍要被接上,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。」(23)保羅說有一個奧祕是我們外邦信徒要知道的,他恐怕我們自以為聰明,那就是「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,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,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。」(25,26)福音、恩典、憐憫、救恩又回到以色列人身上!當以色列全家得救時,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說:「必有一位救主,從錫安出來,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」(賽五十九20,21);又說:「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,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。」(二十七9,耶三十一33,34)那時也證實了「神的恩賜和選召,是沒有後悔的。」(羅十一29)保羅接著總結的對外邦信徒說:「你們從前不順服神,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,你們倒蒙了憐恤。這樣,他們也是不順服,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,現在也就蒙憐恤。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,特意要憐恤眾人。」(30~32)

簡單看過這些,我們真要從心深處和保羅一同說:

「 深哉,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!
祂的判斷,何其難測,祂的蹤跡,何其難尋!
誰知道主的思念?誰作過祂的謀士呢?
誰是先給了祂,使祂後來償還呢?
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,藉著祂,歸於祂。
願榮耀歸給祂,直到永遠。阿們! 」 (33~36)

三、翻譯更正
1. 羅十一33:「深哉,神的豐富、智慧和知識!…」
2. 羅十一34:「誰知道主的思念?…」
3. 羅十一36:「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,藉著祂,歸於祂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